• 媒体旅院

河南日报:奋力担负起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日期:2023-12-15    浏览次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作为文旅类职业院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各领域、全过程,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入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鲜明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第一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政治判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在“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第二个结合”从大历史观和文明观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问题,真正创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风貌。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创造性地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飞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而且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新时代社会生活状况和实践发展水平要求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对推进人类文明持续进步具有正确价值引领作用的哲学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文化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精辟阐述,抓住了推进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点。

扎根中国大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从政治上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按照这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以文铸魂”,着力守牢学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文化推动了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精神根基,而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借助于一切文化的方式、并以符合文化生产及传播规律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着力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围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夯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文化根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党的创新理论充盈高校育人空间,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高校新的文化使命。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同各种错误言论作斗争,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格局,做到理直气壮地“抓”、科学规范地“管”、卓有成效地“引”,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坚持“以文立心”,着力培养具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时代新人。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最为基础的底气,是一个国家面临外部挑战时最为可靠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力量充分体现在其价值引领力上,高校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思想行为的基本遵循。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注重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同所经历的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最终成为自己的信仰。

坚持“以文传声”,着力培育有正确世界观的国际化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关键在文化,基础在教育。高校本身就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把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对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中,培养学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准确、客观、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立场,表述中国理念;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既扎根中华大地,又坚持胸怀天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文旅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文旅产业欣欣向荣,人民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更好地满足。在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文旅消费热度居高不下的今天,培养一批文化底蕴深厚、职业技能精湛,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素质文旅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文旅类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提高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使命的认识,准确把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要求,着力从课程建设、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探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努力培养德技双修的新时代创新型文旅人才,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文旅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坚决落实“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等工作要求,立足于新时代以文化人、以人传文的职责使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作为公共基础必修的人文核心课程,不断拓展学生专业素养。具体来说,要大力推进以国语、国史、国学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构建内容合理、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相对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同时,要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思政元素,培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厚植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向学生解惑释义《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心诚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端正职业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学生养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坚韧不拔品格;学思悟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研究体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要统筹校内外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传统文化教学团队等研究力量,围绕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如以信阳为例的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华文化传承视角下安阳殷墟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孔子周游列国溯源儒家文化的现代研学旅行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等,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通过项目研究等把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为主线,确立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发展颗粒式研究小目标,形成传统文化、中原地域、旅游服务与教育教学链条式研究组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路径。

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校训、校园赋、校歌等的创作中,融入到楼宇命名及校园景观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多途径、多角度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人文思想。如随着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和体验式沉浸式学习的盛行,组建书画国学社团、古诗词吟诵社团、汉服文化社团等,以符合学生需求特征的方式使其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坚持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中华颂·经典诵读比赛”“诗词比赛大会”等,邀请非遗文化传承者进校园为学生现场开展“工匠精神”的讲解或实践活动等。以“仁、义、礼、智、信”为学习主题,设置经学文化、四大发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古琴、书法、国画以及茶艺等多项实景体验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和丰富厚重,不断提高素养、陶冶情操。

构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努力。要根据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开展教学,灵活调整教材内容,选取本土旅游资源信息,积极开发具有地方文化旅游元素的校本教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引导师生真实、鲜活、生动、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夯实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注重打造“外语+”“+外语”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专业扎实、外语娴熟、媒介素养高、胸怀天下、热爱祖国的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中外人文交流和学生赴境外实习就业的桥梁作用,引导和鼓励师生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艳红)


报道链接:https://newpaper.dahe.cn/hnrb/2023-12/14/node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