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非遗进景区,旅游添活力

发布时间:2020-05-27     责任编辑:王璐      来源:     浏览次数:

伴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非遗融入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作为提升旅游景区品位的重要元素,既有效延伸了旅游产品链,提升旅游档次和品位,也让非遗项目得到了活态传承,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

如何让非遗成为景区的点睛之笔?全国人大代表、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的家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镜泊湖、雪乡等知名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靺鞨绣这项古老的技艺,孙艳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区和镜泊湖景区建立了两座靺鞨绣博物馆。几年来,博物馆的展品从几百件增加到数万件,小小的博物馆成了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大讲堂”。

在疫情防控期,如何打好“非遗+旅游”牌,孙艳玲建议,政府应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力度,把它作为当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以深度融合,立足当地各主要景区特点,重点做好非遗进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在主要景区或城市内规划建设非遗博物馆或展示馆,国家给予一定的免费开放经费补助。

谈到非遗项目进景区的具体举措,孙艳玲说,一是可以组织适合展示的传统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非遗博物馆或展示馆内展出,吸引游客参观;二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制作和展示,吸引广大游客现场参与互动。三是对当地非遗类旅游商品进行创新研发,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既能销售当地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又推介了地方特色旅游。

在孙艳玲看来,非遗进景区要保持地域性和原真性,突出乡土文化,形成展示、游览、购物、旅游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将非遗类的旅游产品融入景区,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

如何挖掘非遗作品中的特色,孙艳玲认为,要依托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创作非遗项目的驻场演出,将适合表演的非遗项目融入其中,带领游客体验乡风、乡情、乡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游客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主要景区内展示民俗礼仪类非遗项目,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当地群众及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舞台展示活动,激发游客热爱、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热情,提升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让非遗走出去,离不开好的宣传策划。孙艳玲建议,除了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以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为传播平台,向社会宣传普及非遗知识,还要与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合作,对当地非遗旅游商品进行创新研发,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推进“随手礼”在景区销售并全面上线,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Copyright©2017-2022   河南旅游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