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黄河,知中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12月2日,来自全省文旅行业主管部门和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推动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言献计。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人才中心主任闫君健、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宏波、河南省土地学会理事长秦明周、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张鹏岩、腾讯河南营销中心副总裁魏国剑、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杜学霞、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后王伟、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校长文广轩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徐永清主持。

校长文广轩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副校长徐永清主持研讨会
校长文广轩首先代表学校对专家学者们表示感谢和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办学和“郑州市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运转情况。文广轩表示,希望大家不吝赐教,群策群力,力争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推动力、市场生产力,共同开好这次研讨会。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宏波

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杜学霞
在研讨中,郑汴洛三城应当打破地域藩篱、携手共同发展,成为与会专家的普遍共识。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宏波分别从“三个三”的时代背景、品牌打造、意义、优势、对策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方面作了报告。何宏波认为,郑汴洛沿黄文旅带的发展优势不在山水生态,而在于互动的历史;不在于空间上的优势,而在于不断代、连续的时间轴。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杜学霞认为,郑州市发展黄河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原文化依然是核心,并针对三座城之间的机制体制融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河南省土地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秦明周教授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张鹏岩教授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也成为与会专家一大关注重点。河南省土地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秦明周教授从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的角度作了关于《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特性与乡村振兴策略研究》的报告。秦明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地的乡村调研,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的乡村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发展情况,最终落脚到“一轴、两区、五级”的黄河流域发展格局。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张鹏岩教授展示了课题组目前所做的中国古都分布与流域、地形、气候、降水、海拔等的关系特征,分析了黄河沿线上中下游“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腾讯河南营销中心副总裁、腾讯河南文旅总经理魏国剑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后王伟
持续创新,则是与会专家提出另一个突围路径。腾讯河南营销中心副总裁、腾讯河南文旅总经理魏国剑认为,目前省内城市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切入点、支撑点、落脚点依然没有一个很好的突破,各地区必须真正以此为基,打造像“唐宫夜宴”这样的文创爆品,才有可能进一步引领文旅发展。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后王伟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和重要领域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河南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少华
针对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议题,河南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少华作了《从文化资源到产业品牌(CRPB):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型建构及路径创新》的报告。他首先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依据,梳理了目前黄河文化旅游的现实困境以及景区开发模式,认为黄河文化缺乏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其次基于文化记忆、空间生产等经典理论介绍了“CRPB模型”,并对其要素和概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提出了实施文旅融合“文旅+教育”、“文旅+演绎”、“文旅+遗址”等九大发展路径。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人才中心主任闫君健
最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人才中心主任闫君健对研讨会作了汇报总结。闫君健指出,打造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管,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投入与经营,离不开在座学者专家的建言献策。期望在座的各位能在郑州市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河南省文旅强省建设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发挥更多的助力。
此次“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作为郑州市社科联“郑州市2021年度社科学术年会分会场”,由郑州市社科联主办,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旅游研究院和郑州市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育新机开新局的有益探索,充分发挥了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文旅强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