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学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行动方案等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9月17日,体育学院正式启动2025年度“铸魂强师 奋进有我”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以全员参与、精准施策、长效赋能的鲜明导向,推动师德建设与体育育人深度融合,为建设教育强国、培育时代新人注入体育教育力量。

锚定育人初心:以师德建设统领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体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精神品格的双重使命。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以“铸魂强师”为核心,以“奋进有我”为实践导向,紧扣体育学院育人特色,明确“三个聚焦”目标:聚焦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体育强国战略紧密结合,引导教师深刻把握“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核心要义;聚焦体育育人功能深化,推动师德建设与体育专业教学、课余训练、赛事组织等环节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拼搏精神、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聚焦教师队伍成长赋能,针对不同岗位、不同教龄教师的需求差异,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实现100%教职工全覆盖,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体育教育铁军。

精准分类施策:构建分层赋能的师德培育体系
为确保师德教育活动精准落地,学院针对不同群体教师制定差异化培育方案,推动师德建设“滴灌式”渗透:
专任教师:深耕“师德+专业”融合育人。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题研讨,聚焦《大学体育》《形体训练》等核心课程,挖掘其中蕴含的“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家国情怀”等德育元素,形成“体育技能传授+价值理念引领”的双轨教学模式。各备课组需同步提交研讨图片与文字资料,确保教学成果可追溯、可推广。
行政人员:打造“服务育人”示范窗口。组织“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围绕学生体育活动、教学保障支持、场馆安全管理等核心工作,明确“服务即育人”的工作理念,通过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温度,将师德素养融入日常管理细节,为师生营造暖心、高效的育人环境。
青年教师:筑牢“传帮带”成长根基。针对近五年新进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一对一帮扶计划,由学院教授、副教授从教学规范、科研方法、班主任管理等方面提供全周期指导;同步设立“教师成长沙龙”,定期围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疏导”“科研选题与实践结合”等话题开展研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实现“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丰富内容形式:推动师德教育走深走实
体育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警示与榜样同行”,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体系:
聚焦核心内容,夯实思想根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教育强国“六个力” 的重要指示;通过专题宣讲、原文研读等形式,学习黄大年、李保国、张桂梅等教书育人楷模及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同时结合教育部及省市曝光的师德失范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
创新学习形式,激发参与活力。采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线上研学+线下研讨”“理论充电+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模式,依托学校智慧教育平台搭建线上学习专栏,开设“师德微课堂”;线下组织“师德师风大家谈”座谈会、“体育育人故事分享会”,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师德感悟;全体教师需签署《师德承诺书》,提交个人师德建设反思报告,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行动自觉。
健全长效机制:筑牢师德建设“制度屏障”
体育学院着力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制”,树立“师德优先”的评价导向;设立“书记邮箱”,畅通师生的反馈渠道,实时收集师德建设意见建议;推动师德建设从“活动式”开展 “常态化”推进转变,为学院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的启动,是体育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下一步,体育学院将以活动月为契机,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全体教师以高尚师德涵养育人初心,以专业能力赋能体育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体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