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下载专区>>正文

“中国好人”成长记:齐鲁学子的思政回响

发布时间:2025-10-23     责任编辑:刘嘉佳      阅读次数:

2023年11月2日清晨,青岛北站广播骤响:“有旅客存在生命危险!”正排队候车、准备返校答辩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骨科学博士生李春林,几乎是本能地转身,奔向候车厅。

“兄弟,有我在,你别害怕。”李春林上前安抚患者,迅速判断为哮喘急性发作,协助用药,反复复查。确认病情稳定后,他将患者随身携带但混乱堆放的药物逐一整理,标注用途,制作出一份“简易急救包”,并留下联系方式。

火车误了,脉搏稳了;答辩晚了,医德先过关。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李春林又五次在突发场景中施以援手:机舱中协助急性荨麻疹患儿脱险、列车上跨越车厢施救突发抽搐乘客、街头为中暑晕倒者进行紧急处理……他处置有章、安置有序,把“救死扶伤”刻进本能。

2025年,李春林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成为济南市第148位“中国好人”。

李春林正协助患者平复症状。受访者供图

李春林正协助患者平复症状。受访者供图

荣誉是结果,选择先发生。一个人的选择,照见一套育人体系的底色。李春林的“可靠”并非偶然,而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嵌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开花结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党委书记陈鑫表示,学院构建“党建+思政+学业+专业”协同网络,由专职辅导员牵头,联动班主任与研究生导师,八个辅导员工作室把思政课堂延伸到病区与值班台。党建铸魂,既融入日常,又见于关键。“我是党员,我学医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李春林如是说。

育人体系也离不开人文浸润:既有名医名家的“医路星光——求真故事汇”,讲述技术边界与职业伦理,也有“齐鲁朋辈说”网络工作室用同龄人的语言传承可操作的实用经验。

从“会救人”到“能救人”,还要靠科研实践同步推进能力建构。

学院积极创新实践,构建“在研课题孵化-临床问题转化”双创机制,培育创新创业典型。李春林负责的《医心护骨——骨质疏松全病程智慧管理公益模式》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既是科研成果,也是可落地的公共健康服务方案。

李春林耐心向老人解读骨骼影像。受访者供图

李春林耐心向老人解读骨骼影像。受访者供图

从“一次转身”走向“无数次在场”,李春林成为新时代青年医学人才群像的一个缩影。近三年,学院近1500名学生无偿献血,2名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5名学生危急关头伸手相救,这背后是学院持续推进的系统性育人生态。

“中国好人”的荣誉,不只是个人勋章,更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思政育人体系的一份答卷——把信念“种”在心里,把专业能力“练”在手里,把人民至上落实在脚下的每一步。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医学人文与专业融合,强化临床实践训练,培养更多有信仰、有担当、有能力的医学人才。”陈鑫说。

群众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在真实现场完成教育闭环,李春林的故事成为一代医学人的共同写照。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