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卑 重塑自我
案例简介
我担任酒店管理系2016级酒管某班班主任期间,曾发现本班学生李小黎(化名),来自南阳山区,家里兄弟姐妹多,该生性格内向,内心敏感,思虑很多,却欠于表达,羞于曝光于大庭广众面前,由于家里孩子众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加之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和交流 致使该生内向、敏感。
案例分析处理
在新生第一次班会上,我让每位同学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们对新环境和新同学都感到新鲜好奇,情绪很高昂,也乐于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轮到李小黎自我介绍时,她很不安的站起来,走到讲台上,先是等了两三分钟,之后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能很流畅地做完自我介绍,憋得小脸通红,同学鼓掌鼓励她,她还是没能顺利流畅地完成自我介绍。我意识到该生可以比较缺乏当众讲话的经验,如果这种情况再僵持下去,担心其他同学会取笑她,或她自己有负面的心理认知,于是示意她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并把这种情况泛化,鼓励包括李小黎在内的所有新生,在大学期间勇于亮出自己,锻炼自己人前讲话的能力。首次的见面我也没有准备更多去留意这件事,觉得就像很多胆小的同学一样,以后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半个学期快要过去了,有一次的班会活动中,事先安排李小黎到讲台上做发言,我提前对她进行了多次鼓励,李小黎也充满信心想要突破自己。当天的班会上,李小黎走上讲台,站定,神情自若了很多,并且特意按照我对她的建议,坚定地用目光扫视了全班,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暗暗高兴。然而,当李小黎刚开口说了一两句话,明显感觉到她的心乱了,神情又慌张起来,接下来的表现可想而知,她站在台上开始局促,紧张,拧衣角,干笑。做了两三次要继续的尝试,未果,她明显显露出对自己很失望。看到这里,我从教室后排站了起来,给大家领掌,请李小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用鼓励和肯定的眼神看着她,用手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她说,“这次有很大的进步,今后继续努力!”之后,对全班同学讲,“一个人只要有了想要改变自己的决心,哪怕起初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只要坚持走下去,终有一天,可以突破自我,改变旧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班会结束后,我特意没走,留在教室里一会儿。果然,李小黎找了机会到我身边,神情黯然地对我讲:“老师,我就是没有办法当众讲话,上台之前和刚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都还觉得脑袋里思路很清晰,一站到讲台上,看到下面那么多双眼睛在看着自己,脑袋一下子就蒙了,顿时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空白了。我真是挺失败的。”说着,把脑袋低下来,很难过的样子。我见状用手扶着李小黎的肩膀,对她讲,“我觉得你今天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我认真观察了你从座位上起身到从讲台上下来的全过程,我觉得你已经开始对自己有信心,并开始真的改变自己了。但你知道,好事多磨,习性是有很大的惯性的。这样的情况很正常,只要你不放弃努力,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你就会最终有质的突破。”之后,我们师生二人又交谈了一会儿,此事就此作罢。在之后的日子里,我私下嘱托李小黎同宿舍的同学引导她多多融入集体活动,并多多增进相互的了解,此外,也会有意无意地让李小黎和班里其他的男生女生们有更多一些的接触。第二个学期开始,李小黎和班里同学的接触明显见多,也表现出更多的自信。
李小黎打开心扉是在大二的春季运动会上。虽开朗不少但仍显内向羞涩的她主动找我聊天。在操场边的林荫道上,伴着运动员和啦啦队员们场内场外的拼搏和加油呐喊声,我从李小黎的陈述中得知了她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也清晰地看到一个由于家在山区带来的贫困、兄长姐姐众多而总被忽略等负面因素的长期打压,她习惯性地把自己心里的话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变得在公开场合极其怯场,但也是这次长谈,让我确定地看到这个女生心中依然有对突破自我的渴望和向往。之后的日子里,李小黎似乎把自己打开很多,和班里男生女生的交往也变得顺畅和频繁起来。直到全班同学都亲切地称呼这个仍旧有些羞涩内敛的个头小小的南阳妹子”小黎儿”。
鉴于她的家庭经济状况,我鼓励她申请奖助学金,并鼓励她在闲暇时间走出校园,通过兼职增进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作为班主任和辅导员,我很欣慰看到了一个学生慢慢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变得越来越优秀。她还很年轻,人生的路还有很长,一个越来越开朗、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的年轻人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灿烂未来。
工作思考
自我封闭和自卑是大学生群体中较普遍的心理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会很严重影响学生的自由健康成长,甚至阻碍今后人生的更大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观察,恰当地引导学生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和自卑心理的困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自卑的学生时,身为辅导员,我们要学会观察,充满耐心和爱心,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存在的不足去过分否定自己而放弃追求理想,要让他们相信自己,不断发挥、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这样才会不断增强他们自身的能力和自信,最终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走出自卑的阴影和误区,健康地参与学习和社会生活。
每个学生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比揪着问题本身不放更有意义。作为辅导员,需要敏感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适时为他们的不良情绪找到释放的出口,并帮助他们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找到支点和信心,这样学生们才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