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歌德
酒店管理学院心理健康专栏"漫步阳光心灵中,每天都要525",每天跟大家分享心理健康小知识,带你畅游健康知识乐园,让你明白如何拥有健康,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今天的心理学小知识叫做“古德哈特定律”

在任何系统中,只要人开始追逐某个“数字”,
那背后的动机和行为,都会悄悄发生变化。
管理学里叫“目标漂移”,
心理学上,这种“目标与动机错位”的现象,
对应着一个经典规律:
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
一旦衡量指标被用作决策目标,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衡量指标。
换句话说——
当人把“本来的目的”让渡给“看得见的指标”,
就很容易在努力中逐渐偏离初心。
这不是系统的问题,
而是我们每个人在被反馈牵引时,
所发生的动机重塑与认知错觉。
什么是古德哈特定律?
当我们用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去代表一个复杂的目标,
这个指标就开始反向塑造我们的注意力、判断,甚至行为本身。
人并非总是在做“对的事”,
而是在做“更容易被衡量、被奖励的事”。
生活中的“指标替代目标”
学生为了“考高分”而刷题,忘了理解内容本身
公司为了“达成销售指标”而透支客户信任
你为了“完成每日任务”而不断刷打卡,却感到越来越空虚
追踪步数、阅读量、打卡天数,数据很漂亮,体验却越来越差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指标”带走?
因为指标更容易看到
感受是模糊的,数字是明确的。
人类天生会优先回应“能衡量的东西”。
因为目标有滞后性,指标有即时反馈
你想“成为更自律的人”需要长期体会,
而“连续打卡10天”给你立刻的满足。
因为我们讨厌模糊与不确定
内在成长、关系质量、自我觉察——这些东西看不见也量不出,
我们就拿“可衡量的指标”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如何避免被指标带偏?
定期回问:“我原本是为了什么开始的?”
用指标服务目标,而不是替代目标。
不把“看得见的结果”当作“唯一的进步”
你可能没多看一页书,但已经开始理解某个概念,这也是进展。
留出“无目标空间”
不是每件事都要衡量,有些时刻本身,就是目的。
把过程体验纳入你的自我评价系统
比如学习时:
除了“完成了多少”,也记录“学的时候有没有专注、有没有启发”。
启示时刻
目标是方向,不是量表
一旦你忘了“为何出发”,
就很容易被“沿路的路牌”误导。
真正有意义的事,不总是能被量化。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入【反指标异化联盟】
一起聊聊动机偏差、行为陷阱、目标错位与更真实的自我驱动。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