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学子参与文化实践服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传承使命,7月初,文化艺术学院“豫见文艺”社会实践团队以“豫见非遗·薪传润心”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文化实践活动。活动聚焦沿黄流域(开封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运用数字技术、艺术创编等形式赋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脉。

7月3日,在党总支书记杨慧丽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开封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其情节鲜明,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浑厚等特点,极富于装饰效果,在现代社会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研学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探究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传承创新之路。

上午,在博物馆的创建者、开封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大师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开封木版年画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队员们驻足于一幅幅色彩浓烈、形象生动的年画前,聆听大师解读其背后的民俗故事与吉祥寓意,深切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承载的厚重历史记忆与浓郁乡土情怀,领悟到大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与匠心精神。

随后,实践团移步至雕版印刷工作室,观摩并记录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在任大师及其弟子的细致讲解和示范下,队员们了解了从选木、制版到调色、套印的全过程。看着一块块雕版在工匠手中蘸取颜料、覆纸、刷印,瞬间跃然纸上的生动形象,大家无不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妙。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纷纷动手体验了拓印环节。亲手尝试如何控制力道、均匀刷印,感受着雕版的纹理与纸张的贴合,当自己亲手印制的年画作品呈现眼前时,那份参与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复杂性与工匠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愈发深厚。




之后,队员们对任鹤林大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一同探讨了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与数字创新。任大师毕生致力于开封木板年画的抢救、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他所提到的木版年画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实践团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而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提出的数字化保护(如高精度扫描雕版、建立数字档案)、IP形象开发、新媒体推广(短视频、沉浸式体验)等创新传播方式也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与期待。
杨慧丽表示,任大师在非遗保护传承领域的卓越贡献和赤诚匠心令人钦佩,本次访学是学院深化实践育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期望师生们能将所见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专业所长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随行的2024级队员欧阳佳佳同学便是任鹤林大师的现传弟子,而在工作室还见到了已跟随任鹤林大师学艺五年的我院2020届毕业生陈丽争,这些渊源更进一步印证了实践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通过访学,“豫见文艺”社会实践团队不仅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了非遗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的赤诚之心与历史担当。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次学习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和生动的“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热爱、传承并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一定会用青春的视角和数字化的手段,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